跳到主要內容區塊定位點
主要內容區塊

五條港舊城漫遊星光線

發佈日期:2020-12-25
更新日期:2025-08-25
人氣
3.4 萬
相關資訊
參觀對象/
一般民眾, 散客
導覽時段/
星期五、六晚上7-9時
收費說明/
免費服務
導覽路線/
海安路神農街口→神農街→金華府→風神廟→接官亭石坊→西羅殿→海安路裝置藝術→正興街→西市場(淺草青春新天地)→看西街教會→水仙宮
報名方式/
線上預約報名方式。
注意事項/
●所有行程皆為散步導覽,不進入收費的古蹟參訪解說。
●本服務提供散客周六日定時梯次的免費導覽服務。
●各路線導覽解說梯次報名,若未滿20名仍會照常舉行。
●如遇有颱風或天候不佳,臺南市政府宣布停止上班或上課時,則取消各路線的導覽解說服務。
神農街
神農街
神農街
古名北勢街,東西走向由水仙宮經海安路、康樂街至藥王廟前,是清代五條港中心著名的重要街道,創建於清康熙末年,總長約300公尺、寬4公尺,是古北勢港、佛頭港船舶靠岸、買賣交易的商業場所,亦是五條港的中心港道與街區。
金華府
金華府
金華府
主祀文衡聖帝(關帝廟)、李王爺、馬王爺、黃王爺。經同治、光緒、大正年間整修,為府城僅存少數在傳統街道上,以街屋形式興建的宮廟,堪稱台南市最具古意盎然、最有原味的廟宇。
風神廟
風神廟
風神廟
清乾隆年間,巡道鄂善倡建接官亭於鎮渡頭安瀾橋邊,並以台灣「邑處海外,舟楫往來,安危禍福,惟神司之。故春秋詣壇合祭之外,建廟專祀」為由建風神廟於接官亭中。廟內供風伯神像與觀音大士,祈佑來往官員航海平安。
接官亭石坊
接官亭石坊
接官亭石坊
清乾隆年間,巡道鄂善倡建接官亭於南河港北岸鎮渡頭安瀾橋邊,用以接待來台赴任新官之處。乾隆30年(西元1765年)知府蔣允焄修,42年(西元1777年)蔣元樞在亭左再修,並建鐘樓與鼓樓,在面向南河港港道砌石為棟,興建接官亭石坊,此坊四柱三間式,碑坊正面額款「鯤維永奠」,背面額款「鰲柱擎天」。沿著南河港自接官亭至大井頭形成文獻上最早的「井亭夜市」。
西羅殿
西羅殿
西羅殿
現址原為鎮渡頭大西門城址,乾隆年間,台灣府城垣改建,將大西門移至宮後街,郭姓族人出資擴建,改稱為西羅殿。郭姓族人以西羅殿為中心,台南「做十六歲」的成年禮儀式,即源於南河港郭姓渡頭工人的風俗。
看西街教會
看西街教會
看西街教會
看西街是五條港南北巷的要道,因街屋向西朝海,便有此名稱。同治4年(西元1865年)台灣開港,長老教會馬雅各醫師到台灣府城看西街開創基督教宣教的先聲,將西方文明帶進台灣。後來於宣教之地看西街建立教會,命名為「看西街教會」,現移至和平街。
水仙宮
水仙宮
水仙宮
主祀水仙尊王大禹,配祀奡王、楚王(項羽)、伍大夫 (伍子胥)、屈大夫(屈原)共五位,俗稱「一帝二王二大夫」,為當時全台貿易中心。自乾隆6年(西元1741年),三郊在水仙宮內設立「三益堂」做為公務處所,更顯其在府城經濟、宗教、政治地位。
相關連結
返回頁面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