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定位點
::: 定位點

天壇護安宮

星期五:05:00 – 20:30

4.2

更新:2024-01-09

1.4萬

景點介紹

原名稱「護安宮」(昔稱王公廟、又稱王公廳),主祀護國尊王(東晉孝武帝時代宰相,嗣進太保、大傅,姓謝名安,字安石,號東山),與謝府元帥(東晉車騎將軍,為二元帥謝安之兄謝奕之子,御賜前鋒旗,姓謝名玄),皆淝水之戰大功臣。護國尊王係明末延平郡王鄭成功領臺時,其謝姓部將自福建漳州府龍溪縣奉迎新化營盤後鎮座,由爐主自宅輪值奉祀,因缺文獻記載,碑文不全,僅憑先輩追憶所及傳述,略知梗概。依新化鎮志記載資料,查嘉慶十二年(西元1807年)嘉義縣學,教諭謝金鑾與台灣縣學教諭鄭秉才共同總纂「續修台灣縣志」內卷二,台灣縣知縣薛志亮主修政志,壇廟編載「謝東山廟在大穆降莊(祀晉謝安,俗呼王公廟與張睢陽廟建始俱無考。乾隆廿九年里民姚興邦等倡修,五十九年陳光妙等復修)云」。該當時縣志所載,以及先人俗呼王公廳與觀音廳,均在清朝初期大穆降街最早繁榮下堡,並駕齊驅。由此可斷王公廟(護安宮)確係康熙年間已創建古廟,灼然可見。至道光六年(西元1826年)歲次丙戊年於現址建廟奉祀,係初次鼎建並非新建。

咸豐四年廟主事,總理林清玉,董事康三合、康四吉等發起募集銀壹千圓增建,咸豐八年立碑。光緒十三年舉行建醮典禮。旋遭祝融肆虐,宮廟被火焚毀,相傳係本境內因故報應火災,應是護國尊王不忍信徒遭受災害,自願承受天災毀廟之慈悲護民聖意。光緒十五年(西元1889年)由當時之主事、總理、董事、監事,梁天賜、歐陽進、洪得、王武、戴和尚、陳牙等人士主張第二次重建,地方信徒有感神恩顯赫庇護群黎,踴躍自動集資壹仟貳佰圓建廟,後仍陸續捐獻資金購置田產作為祀產,據耆老口述所購置田產達數甲之多,均為上等水田並登記「護國尊王」為所有權人以表虔誠(該田產於民國42年間政府辦理「耕者有其田,農地放領」政策時全部被放領給佃農,僅存一筆被開闢為道路尚未被徵收之路地,為符合寺廟管理規定於民國90年申請取得同一主體證明後變更本宮為所有權人)。

繼因清朝國勢力衰,外啟戰端,禍及全民,而且日治時代專制,除神毀廟,致棟宇頹廢,無以修復。光復後主事康通、王老掌鑒於宮廟危圯不堪使用,聯合董事力主重修、承眾信士群策群力鳩資。擇期民國45年春初興工,秋竣重祀。民國69年基干廟基低窪、廟宇又損毀。卓主任委員土木、康管理萬祥、李主事榮宗等有鑒及此,調集諸委員商議,得眾信徒響應,議決第三次重建。各界名流善士,同心協力樂捐,並置香案,動八輦神轎,稟神恩聖意、蒙玉旨恩光、增建天壇於二、三樓,同年2月16日擇吉卯時,主請台南縣長楊寶發動土奠基。

工程由執行小組委員五年間,義務奉獻心力、策劃督導,至民國73年甲子年菊月,天壇護安宮圓滿竣工。雕樑畫棟,煥然一新。又尊奉玉旨,三官大帝、南斗北斗星君、張府天師、關聖帝君、文昌帝君、護國尊王、謝府千歲等聖神奉迎入廟安座,永祀香火。

民國87年1月11日召開信徒大會,廢除管理人制改組管理委員會,訂立組織章程,並為符合事實將原廟名稱護安宮加以冠「天壇」,更名為「天壇護安宮」。90年12月16日午時許清松主任委員在三樓無意中發現玉皇上帝聖位聖牌神奇顯示出神像五彩繽紛奇蹟非常尊嚴,前來參觀信徒陸續不斷,特請康智從老師重繪玉皇上帝聖牌神像恭奉二樓供信眾方便祀禮,端賴諸聖神神威顯赫、神恩庇佑、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合境平安。

民國100年增建左側二樓太歲殿,奉祀斗姥元君、六十太歲神君;三樓斗燈室,並強化鐘鼓樓支撐立柱、修繕屋頂解決屋漏。廟宇建築為三層單殿對稱建築,特色在於廟前三對龍柱,柱上雕雲龍,採鏤空技法,與早時寺廟之龍柱伏貼在柱身上的不同,廟前配有3對石獅,廟屋脊頂端立有一九層之塔型,三樓配置鐘鼓樓;整體建築融合現代與傳統寺廟建築特色。

 

景點資訊

電話 +886-6-5905563

地址 臺南市新化區東榮里護安街42號

分類 宗教廟宇

營業時間 星期日:05:00 – 20:30
星期一:05:00 – 20:30
星期二:05:00 – 20:30
星期三:05:00 – 20:30
星期四:05:00 – 20:30
星期五:05:00 – 20:30
星期六:05:00 – 20:30

門票資訊 免門票

交通資訊

周邊景點

返回頁面頂端
瀏覽器版本過舊。 Firefox(另開視窗)IE11(另開視窗)Chrome(另開視窗)Safari(另開視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