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定位点
::: 定位点

「台南奇人带路」传承将军棉被窟真功夫,蔡顺龙坚持手工制被,一「被」子守护记忆中的温暖

发布:2025-10-17

188

讯息内容

台南市政府观光旅游局邀请作家张耘书及郑佩雯采集各类职人的生命故事,推出「台南奇人带路」,传达台南人的生活精神与态度。将军区是台湾手工棉被的故乡,蔡顺龙老师傅13岁就到苓仔寮学做棉被,有50多年经验,卷棉、铺棉一把罩,迄今每床棉被皆亲手制作,用轻柔松软的手工被传承在地产业记忆与技艺。

台南市长黄伟哲表示,清领时期苓仔寮先民自中国传入植棉、手工弹被技术,逐渐发展为「拍棉被phah-mî-phuē」产业聚落,老师傅由此开枝散叶到各地营生。因制被产业怕火,地方大庙保济宫在冬至前夕还有「送火王」习俗,蔚为特色。蔡顺龙50多年来坚持传统制被工序,展现职人精神,2023年台南市观旅局曾与阿龙师合作,规划游客搭双层巴士体验手工棉被制程,大受好评。

台南市政府观光旅游局林国华局长表示,早期物资缺乏,手工棉被制作费时,父母在儿女婚嫁或远行时必定提前半年订做,象徵对孩子成家立业的期待与祝福。1950年代苓仔寮有「棉被巢」或「棉被窟」之称,家家户户24小时轮班生产,把手工被销往全台。但受到人造纤维低价竞争及机械化大量生产影响,1990年代起手工棉被市场只剩十分之一,产业逐渐没落。2014年在台南市经发局辅导下,蔡顺龙、蔡雯雅父女推出小宝被体验活动,每年有数百组亲子揪团参加,认识这个带来温暖的老行业。

蔡顺龙是学甲人,他说国小毕业後就到苓仔寮兴南制棉厂做学徒,18岁可以独立做出一床手工被。1994年接下老头家的成衣厂旧址,在苓仔寮巷口社区成立冠和棉被行。现年68岁的他对手工棉被有着深厚感情,尽管年事渐高体力难以负荷,但仍舍不得放下。三年前他开始带北门高中学生体验手工制被,尽力延续这项技艺。他说有兴趣都欢迎来学,他愿无条件传授。女儿蔡雯雅感念父亲靠做棉被养活一家人,2011年回家帮忙,利用网路接单,开拓多元市场,曾有马来西亚客人透过脸书私讯,订制手工棉被给到成大念书的孩子。

蔡顺龙说,手工被舒适耐用的关键在於铺棉,要纵横交错、中间厚四边薄,才能贴合人体,达到保暖效果。只见他拿着有如巨大棉花糖的棉卷,轻轻转动拉甩,一手拿竹条拍打压实使棉花平整,最後收边,看似轻盈俐落、一气呵成,却需要巧劲与技术。他说,早期全靠手打棉花,夫妻一整天只能做两床被子。现在尽管有梳棉机辅助,但紮实工序仍然耗时费力,一天三人顶多能做20件手工被。尤其棉絮漫天飞舞,厂里不能装冷气和开电扇,夏季室温高达38度,得挥汗工作,非常辛苦。

蔡顺龙说,以前大家都住透风的竹笼茨,棉被要8到12斤才够暖。但因温室效应和建筑型态改变,一般公寓大楼都有气密窗,时下以5到7斤最受欢迎,也有人喜欢10斤的重量感,睡起来更安心。手工棉被材质天然、吸湿透气不闷热,特别适合台湾海岛型气候,只要适时曝晒,一件可以用上数十年。目前除了帮品牌代工、客制,他也在淡季提供旧被翻新服务。印象最深的是一对老夫妇送来60年旧被,翻新难度相当高,而且一般师傅考量卫生问题不愿意接,但每个客人的要求背後都有故事,他也体恤惜物念旧的心情,努力延续其纪念价值。

观旅局自3月起连载「台南奇人带路」系列报导,介绍台南职人的生命故事,也邀请民众来体验台南的独特魅力。10月18、19及25、26日葫芦埤自然公园将举办「葫芦埤玩埤一夏」,现场有水上钢铁人双人飞行秀及多项体验活动,为秋季旅游注入满满活力。更多最新的台南观光景点与活动,请持续关注「台南旅游网」及「台南旅游粉丝专页」查询。

相关照片

Top
浏览器版本过旧。 Firefox(弹出窗口)IE11(弹出窗口)Chrome(弹出窗口)Safari(弹出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