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内容区块 定位点
::: 定位点

「台南奇人带路」後壁茄芷阿嬷周宝凤,从蔺草、尼龙网布到打包带,巧手编出茄芷袋产业史

发布:2025-09-26

152

周宝凤与先生王主玉合影,两人手中的提包见证不同时期茄芷袋素材演变。(郑佩雯拍摄)

讯息内容

台南市政府观光旅游局邀请作家张耘书及郑佩雯采集各类职人的生命故事,推出「台南奇人带路」,传达台南人的生活精神与态度。时下最夯的「台客包」-茄芷袋,原是早期台湾农村传统提包,因名牌包款也有相似设计,而被称为「台湾LV」。台南後壁的「茄芷阿嬷」周宝凤是茄芷袋产业奇人,各种造型及材质都难不倒她。

台南市长黄伟哲表示,茄芷袋早期以蔺草编成,1970年代塑胶工业兴起後改用尼龙网布制作,防水、耐磨又耐重,在农村、菜市场和杂货店都可见到它的身影。近年来茄芷袋红、绿、蓝三横条的经典配色,被翻转为台味象徵,不但有礼品店推出各式文创小物,也是2017年国庆主视觉创作发想来源,显示其与台湾常民文化的深刻连结。

台南市政府观光旅游局林国华局长表示,後壁区紧临八掌溪南岸,因蔺草生长而成编织产业重镇,至今仍有数间茄芷袋工厂供销全台,可说是茄芷袋的故乡。2007年後廍社区为发展地方特色,成立「茄芷工坊」,由一群阿嬷们传承蔺草编织技艺,并加入巧思,开发出名片夹、书包、便当袋、零钱包等茄芷袋创新产品,成了当地必买特产之一。

现年84岁的「茄芷阿嬷」周宝凤,8岁就跟着长辈学习蔺草编织,70岁後又号召社区妈妈复振这项技艺,见证了後壁茄芷袋产业兴衰及素材演变。她说,小时候咸草就长在圳沟边,家家户户都会编「草袋仔」贴补家用。早期後壁以仕安、上茄苳地区的蔺草做茄芷袋,南部草料较中部宽厚粗硬,适合承重,但也较易断,要先洒少量米糠利用油脂增加韧性,再整个人站到石碖上反覆辗平才会耐用。宝凤阿嬷是农会家政班和後廍社区妈妈教室的班长,为了响应社区复兴编织技艺,带头揪团买材料认真学习。因蔺草愈来愈少也怕潮湿,她们曾在编织老师建议下,改用塑胶打包带(綑绑带)制作,难度更高,得靠手劲拉紧,一只提袋往往要花上一整天。她用心钻研颜色、配件、夹层、衬里等细节以符合现代人需要,把作品放在「茄芷工坊」和老街上的照相馆寄卖,加减赚零用钱。曾在路上看到有人背着自己亲手设计编织的提袋,还遇过客人订做、甚至寄日本送礼,让她非常有成就感。

周宝凤7年前动过大手术後便减少制作提袋,偶尔会用手边剩下的材料,做简单的宠物铃铛球打发时间。她有时也到「茄芷工坊」教游客做蔺草杯垫、或者画画自娱,很会安排生活。在後壁待了一辈子的周宝凤说,早期这里农业兴盛,结婚前一周走一趟菁寮老街,什麽都买得到,才有「嫁妆一牛车」俗语。然而随着农村人口外移,传统菜摊消失,取代的是「无米乐」纪录片及「俗女养成记」追剧热潮带来的观光客。而愿意留在家乡打拚的年轻人,像是茄芷工坊负责人黄正雄、「菁寮囡仔」糙米煎饼殷维志,特别值得鼓励。

观旅局自3月起连载「台南奇人带路」系列报导,介绍台南职人的生命故事,也邀请民众来体验台南的独特魅力。台南埤塘魅力游程徵件竞赛奖金加码到60,000元,投稿延长至10月20日,邀请全国大专院校旅游达人踊跃报名。更多最新的台南观光景点与活动,请持续关注「台南旅游网」及「台南旅游粉丝专页」查询。

相关照片

Top
浏览器版本过旧。 Firefox(弹出窗口)IE11(弹出窗口)Chrome(弹出窗口)Safari(弹出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