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境马雅各纪念教会
更新:2024-05-31
1.6万
景点介绍
走在民生绿园转向公园路一定会看见一座白色典雅的教堂,在许多台南人的心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由英国长老教会宣教师马雅各医师创立於1865年,教会以浓厚的异国风格矗立於府城之中,几百年之间,教会与在地连结深厚,名称也由番仔教教会、沟仔顶教会,到日治时期成为花园町教会,至今成为纪念马雅各医师的太平境马雅各纪念教会。
每到周末礼拜,教堂内的管风琴声庄严的响起,依然有许多人前来此处做礼拜,笼罩着温馨神圣的氛围,教会後方的历史资料馆则保存着教会许多的古文物与老照片,与台南府城的历史息息相关。
每到圣诞节前後是教会最热闹的时候,从台湾文学馆开始沿着汤德章纪念公园一直到太平境教会都有满满的圣诞节装饰,有如身处欧洲的圣诞气氛当中。
「太平境马雅各纪念教会」源起自英籍宣教师马雅各医师的来台宣教。起初拜堂设立在看西街(即今仁爱街),同时设立医馆以进行医疗传道,但因当时台湾民风保守,对於外国人和基督教有所排斥,在地传出医馆会「取人心肝、挖人眼睛」,因而引发了包围医馆的肢体冲突,马雅各医师也离开府城,改到有英国领事保护的旗後开设教会。
随着旗後地区有了新就任的李庥牧师加入,马雅各医生才又重回府城,并在二老口(现北门路博爱派出所附近)和亭仔脚(现青年路)设立医馆与拜堂,也是府城教会的开始,1878年也正式成立堂会。
日治时期,因都市计画徵收新建拜堂的用地,才由教友捐献太平境的土地,并起建第一代礼拜堂,1954年再改建为今貌。第二代礼拜堂的建筑特色,根据成大建筑系傅朝卿名誉教授的研究,是以当时流行的现代主义建筑手法来表达传统哥德教堂(尖塔、尖拱、垂直性量体)的意象,由於落成於日治时期结束後十年,施工的工法仍保有日治时期的特色。
参考资料:傅朝卿,《光复後台南市现代建筑》,台南市政府文化局出版,页28-33。
教堂艺术导览:钟塔
钟塔
监赏重点:十八米高的地标
面向太平境马雅各纪念教会,给人印象最深刻的,便是高耸的钟塔了。钟楼(Belfry)是教堂的常见配置,通常位於教堂正前方或侧面,而太平境教会的建筑设计,则是将钟置於尖塔内部,使得钟楼与尖塔合一,钟置於最顶层,在教堂进行礼拜时,钟声便会随之悠然响起。 这座钟塔楼高十八米,相当於六层楼高,和附近同样六层楼高的消防局的「御大典纪念塔」,同属汤德章纪念公园圆环代表性的建筑物之一。塔顶置有十字架,塔身的四面则配合尖塔造型,以尖拱的尖角为开窗,并且运用十字架为窗框形式,是将功能性、装饰性与象徵意涵结合一致的设计。 参考资料:傅朝卿,《光复後台南市现代建筑》,台南市政府文化局出版,页28-33。
顶端十字架
教堂艺术导览:管风琴